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,超级教师2全集免费观看,狠狠色噜噜狠狠狠,91精品一区二区,海水苦泪水甜,亚洲国产精品动漫,国产a级黄色

甘肅省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
舉報電話:0931-8712377 郵箱: gsjbzx@12377.CN
首頁 > 央媒省媒看白銀
把青春“種”在黃土地上
——共青團白銀市委引導青年人才促鄉村振興見聞
時間:2025-04-28 09:36:14 來源:白銀市融媒體中心

農民日報·中國農網記者 魯明

在國外留學4年后,張龍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,跟著父親一起在隴中黃土高原的山坳里種蘋果。

過去的9年間,從流轉土地,發展種植基地,到成立果業公司,帶動6個鄉鎮的脫貧戶和周邊16個合作社種植蘋果3.22萬畝,年產值3.5億元,如今,張龍已成為當地回鄉創業的杰出青年代表之一,不僅擔任會寧縣青年聯合商會會長,還是白銀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、甘肅省青聯委員。回顧艱辛創業路,張龍坦言,這一切離不開團組織的一路鼓勵和支持。

懷揣夢想,把青春“種”在黃土地上。在白銀市,更多的青年正滿懷熱情投身農業農村,用實干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注入了“青年力量”。“鄉村振興,關鍵在人。青年人才正在成為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、解決‘誰來種地’問題、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力量。”共青團白銀市委有關負責人說,為引領帶動青年人才更好助力鄉村振興,我們創新實施“青春助農”工程,通過“平臺筑基、賽事賦能、鏈式培育、生態營造”多維發力,為青年人才“保駕護航”,走出了一條獨具白銀特色的青年人才振興鄉村的新路子。

留學青年返鄉抒寫共富夢想

“在日本的超市里,一個蘋果居然能賣到100多日元。會寧的蘋果又大又甜,價格卻那么便宜。”留學期間,偶然發現的蘋果售價差異,深深觸動了張龍心底濃厚的家鄉情結:想要回鄉發展蘋果產業,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。

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會寧,雖然山大溝深、自然條件嚴酷,但這里日照時間長、晝夜溫差大,緯度、海拔和氣候條件都適宜蘋果種植。“在我留學期間,2014年,從事小雜糧種植、加工、銷售的父親已開始起步種植蘋果。隨著果園面積逐年擴大,由于缺人手,父親也希望我回來幫忙。”張龍說,回到家鄉后,經過反復考察,他決定在頭寨子鎮、河畔鎮流轉土地建設蘋果種植基地。這些年,他又陸續在甘溝驛鎮河西坡村、會師鎮月牙村、河畔鎮馮堡村流轉土地發展蘋果種植。

“一個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。”返鄉創業的張龍時刻記著父親說過的這句話,如何帶動農戶增收成了他一直惦記的事。“我們與260戶鄉親簽訂了長達30年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,每畝土地年流轉費700元;幫助120戶易地搬遷戶栽植蘋果樹600畝。”張龍說,除了帶動鄉親們發展蘋果種植,務工也是基地促農增收的重要手段。基地常年固定用工20多人,月薪在5000—9000元之間;從每年農歷正月修剪枝條開始,到5月份疏花疏果,再到秋天的采摘季,基地的季節性用工也吸納了周邊近500名鄉親到果園務工,去年基地勞務支出在250萬元以上。與此同時,基地每年都會對周邊鎮村果農免費開展技術培訓,免費為蘋果種植重點鄉鎮提供蘋果接穗,幫助他們進行品種嫁接更新。在基地的幫助帶動下,這些果園每年每畝可增收1000元以上,會寧縣的頭寨子、河畔、白草塬、甘溝驛等鄉鎮1560戶脫貧群眾走上了發展蘋果種植的增收路子。

“我計劃未來5年把基地果園面積拓展到1萬畝以上,建成有示范帶動能力的果品龍頭企業,謀劃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,引領和帶動更多青年人投身鄉村振興,帶領鄉親們實現共同富裕。”張龍說。

扶持一個青年,帶動一片發展

“為了引領青年投身鄉村振興,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,團市委著力構建全域化人才匯聚矩陣,指導全市5個縣區團委建立了青年創業聯盟。依托鄉村振興青年創業聯盟和青年企業家協會,我們積極吸納種植養殖大戶、返鄉創客、電商達人等青年骨干243人,構建農村青年人才數據庫,吸納青年企業家等優秀青年加入青聯,多措并舉,努力將共青團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,實現‘扶持一個青年,帶動一片發展’的效應。”共青團白銀市委有關負責人介紹。

在靖遠縣東灣鎮,當初大學畢業后回鄉創業的楊志嘯,如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青年致富帶頭人、發展蔬菜產業的專家,他先后榮獲“甘肅省第二屆創業大賽創業新秀”“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”等多項榮譽。他創辦的綠源蔬菜種植購銷專業合作社集蔬菜種苗培育、病蟲害防治技術服務、特種蔬菜開發、綠色精品蔬菜生產銷售等業務于一體,年育苗3000多萬株,輻射種植面積達1.2萬畝。可是,在創業初期,楊志嘯也曾面臨技術匱乏等諸多困難。

“為了能夠系統學習蔬菜育苗及種植管理技術,他和妻子楊曉珍一起遠赴山東壽光學習。市縣兩級團組織了解情況后,積極幫助他們對接農業專家,協調安排其參加青年創業賽事,幫助楊志嘯及其創辦的合作社實現了快速成長。”共青團靖遠縣委書記張琦介紹,多年來,楊志嘯堅持把帶動培養致富能人、帶動本村及周邊地區群眾共同致富作為合作社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,舉辦蔬菜種植實用技術講座,創辦大學生返鄉創業示范基地,與甘肅農業大學合作建立教學科研基地,幫助鄉親們提升蔬菜種植管理技術,引領帶動農村青年人才創業,有力促進了靖遠蔬菜產業的發展。

“扶持一名青年創業,相當于打造了一個引領鄉村發展的‘引擎’。我們積極為青年創業者搭建跨區域資源對接平臺,并聚焦鄉村產業發展需求,著力構建‘培訓+實踐+服務’培育鏈條,大力培育‘理論+實操’復合型青年人才。”共青團白銀市委有關負責人介紹,為促進青年致富帶頭人快速成長,團市委精心策劃組織青年企業家赴北京、南京等地開展產業考察與技能培訓,累計培育職業化青年新農人860名。團市委還聯合人社等部門打造“十百千”創業引領工程、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等品牌活動,挖掘培育文冠果生物制品開發、蔬菜種苗基地建設等56個優質項目,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;常態化開展“蘭州?白銀青年企業家協會共建”活動,引導青年人才在“甘味”品牌打造、產業鏈延伸等領域開展跨區域合作。

讓青年成為振興“先鋒”

靖遠縣北灣鎮新坪村是“7·22”岷縣漳縣地震災后重建的易地安置村。2015年8月,新坪村群眾剛從岷縣搬來時,大家不會種菜,也不愿種菜,沒有致富主導產業。“90后”村委會主任陳永紅帶頭克服“怕、懶、靠”思想,先后投資10多萬元,示范種植6座日光溫室,首次種植3個月就收入3萬余元,讓鄉親們看到了發展的方向和致富的希望。

為推動村里蔬菜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,陳永紅又帶頭動員自家親戚率先流轉土地,最終帶動590戶群眾同意流轉,由村里集中統一建設日光溫室。在陳永紅和村“兩委”的積極爭取下,每座日光溫室還獲得了5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,解決了群眾發展產業缺錢的燃眉之急。“一開始,大家不愿種黃瓜,現在是搶著種。”已擔任共青團白銀市委兼職副書記、新坪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陳永紅說,目前,全村累計建設日光溫室585座、蔬菜大棚320座,每座溫室大棚年產黃瓜3萬斤以上,每座棚增收5萬元以上,真正實現了“人人有產業,家家能致富”。

記者在新坪村采訪時注意到,這個只有595戶人的村莊,居然同時設有兩家銀行的營業網點。“我們村里的蔬菜交易市場,去年一年的交易額就有3億多元。”提起這個,陳永紅言語間滿是自豪,他向記者介紹,黃瓜種植成規模后,新坪村及周邊村莊黃瓜種植戶進行交易,大多都是沿路擺攤銷售。為解決黃瓜銷售難題,他牽頭建設了交易市場,配套建設了恒溫氣調庫,并成立了蔬菜貿易公司,構建起了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。

十年磨一劍,依靠以黃瓜種植為代表的多元富民產業,新坪村從昔日的“窮苦村”變成了今天的“花兒新村”。“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,既要樹立為民服務的理想,更要有迎難而上、越挫越勇的魄力。在帶領新坪村實現‘蝶變’的征程中,團組織全力給我們搭建平臺、對接資源,給了我們很大幫助。”陳永紅說,下一步,他和村“兩委”將竭盡所能引領帶動村里的年輕人成長,幫助他們成長為鄉村振興事業的先鋒力量。

陳永紅僅是共青團白銀市委扶持青年成長、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之一。如今,在白銀鄉村,青年人才隊伍不斷壯大,返鄉創業青年人數持續增長,農村電商從業人員突破500人,青年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200家。

2015年,剛剛大學畢業的李家輝積極響應團組織的號召,回到家鄉靖遠創辦了養殖合作社,后又考取了村黨支部專職化書記,目前擔任北灣鎮中堡村黨支部書記。“作為一名從小生長在農村的青年大學生,服務鄉村、發展鄉村、振興鄉村是我們身上與生俱來的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。”李家輝告訴記者,在項目扶持資金的支持下,中堡村建設了魚龍山紅色文化旅游景區,走上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。到村任職后,他帶領村“兩委”積極整合資源、壯大集體經濟,帶領群眾發展黃瓜等蔬菜設施種植,目前共發展日光溫室465座、蔬菜大棚近1000座,有力夯實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基礎。


責任編輯:趙艷萍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: 128320001 不良信息舉報: 0943-8229929 郵箱:191187564@qq.com
網站備案:隴ICP備17004671號-1 公安備62040202000275號
白銀視線網舉報電話:0943-8229929 郵箱:1911875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