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保國
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域產業發展高度重視,將其視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、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。2024年9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時強調指出,“實施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,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,壯大縣域經濟,促進城鄉融合發展”。景泰縣是“農業優先、文旅賦能”型縣區,在全省強縣域行動中,如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,精準產業定位,持續用力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,對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長遠大計。
產業布局要清晰
縣域產業不能“千縣一面”,要立足資源稟賦、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,宜農則農、宜工則工、宜商則商、宜游則游,按照“一縣一業”精準定位,推動每個縣集中資源培育1-2個主導產業,打造具有辨識度的產業集群,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。縣域產業是縣域經濟最基礎的造血干細胞,強縣域必須強產業,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,必須牢牢抓住產業發展這個“牛鼻子”。2024年我國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國GDP的40%,其中西部地區僅占18%,甘肅經濟總量2024年占全國GDP的0.94%,縣域經濟地區生產總值超百億的縣不到50%,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、縣級財政自給率較低、地方政府化債任務重,部分縣域產業定位不清晰、產業特色優勢不突出,三次產業結構單一,形不成集群和有辨識度的品牌效應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、產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是制約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。
編制科學、系統的縣域產業發展規劃,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、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,對破解發展迷茫,解決縣域經濟“小而全”困境,明確發展方向、優化資源配置、增強產業韌性、促進三產融合、激活縣域特色、對接上級戰略、推動綠色轉型具有重大意義。一要結合縣域國土空間規劃,統籌考慮人口流動、城鎮建設、鄉村振興等近中遠期需要,對縣域產業基礎進行論證分析,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。客觀評估縣域自然資源(土地、水源、礦產、農業、文旅等)、人力資源(勞動力數量、技能水平等)、區位交通(交通樞紐、比鄰區域)等優勢短板,系統繪制現有產業鏈圖譜,精準計算產業集中度(如某產業占縣域GDP比重超過30%即可定為支柱產業)和市場需求預測,按照“一縣一業”策略,結合省、市產業布局,聚集1-2個縣域特色產業(如:平涼紅牛、定西寬粉、天水花牛蘋果等),明確產業布局核心定位和目標設計。二要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,用城市資源反哺農村,用生態資本創造財富,避免盲目模仿跟風,忽視農民主體地位,突破生態環保底線。縣域產業布局一定要充分考慮空間布局與載體情況,重點圍繞增強城區、園區和中心鎮承載力,優化以縣城為樞紐、鄉鎮為節點、輻射帶動鄉村的城鄉一體化空間格局,堅持“點—軸—面”合理布局。點:以建設核心產業園區為重點,聚集關鍵主導產業;軸:以沿河、沿城、沿交通主干線布局產業帶;面:以全域特色產業集群,發展“一鎮一品”經濟,堅決杜絕“遍地開花”。縣域產業發展優先向縣城、中心鎮集聚,以降低基礎設施配套成本。三要堅持“小切口、深挖掘”。充分利用縣域資源優勢,將文化、生態等隱性資產轉化為產業優勢,集中精力打造區域公共品牌,要加強傳統產業升級、新興產業培育、促進三產融合發展。科學的產業規劃是縣域經濟實現長期、可持續、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性指南,必須“一張藍圖繪到底”,必須“一把手親自抓”,必須“韌性堅持推動”,只有做到“三個必須”,才能完全實現科學規劃撬動縣域經濟大發展。
以周邊靖遠縣產業規劃為例:圍繞做大做強工業,靖遠縣依靠沿黃區位交通優勢,從2012年開始謀劃,沿城鎮交通樞紐先后布局3個工業園區(劉川工業園、金三角工業園、銀三角工業園),總面積達71.3平方公里。園區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套,經歷屆縣委縣政府十多年的持續努力和不斷投入,現已入駐大中小型企業153家,其中規上企業22家、高新技術企業5家、專精特新企業3家,2024年僅園區就實現工業總值175億元,園區經濟發展已步入快車道。圍繞做優特色農業,靖遠縣針對各鄉(鎮)區位優勢分別定位,出臺多項“冠軍品牌”產業發展扶持政策,狠抓主導產業品質、品牌和龍頭企業打造,重點圍繞沿黃帶發展高效設施蔬菜和旅游觀光農業;圍繞高揚程灌區發展枸杞、文冠果產業;圍繞干旱山區發展肉牛羊養殖產業;圍繞半干旱丘陵區發展西砂瓜產業。各鄉鎮主導產業清晰、單品產業規模大、品牌辨識度高、增收效益明顯,值得我們學習借鑒。
產業定位要精準
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關鍵前提,強調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支撐,沒有產業振興,其他振興(人才、文化、生態、組織)就失去物理基礎。景泰縣地處甘、寧、內蒙古三省(區)交界地帶,是河西走廊東端的重要門戶,自然資源富集、區位優勢明顯,推動集約化、規模化產業發展前景巨大。
從資源稟賦和優勢看:一是農業基礎較好。縣域總面積5485平方公里,現有耕地118萬畝,其中水澆地75.7萬畝,景電、引大兩大工程水源基本覆蓋農業主產區。縣域內以條山農場為引領的國有農場36家,可培育壯大的農業品牌有制種玉米、沙漠洋芋、和尚頭小麥、枸杞、大棗、紅辣椒、西紅柿、條山梨等甘味品牌12個,發展規模化、集約化、特色化品牌農業,具有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。
二是礦產資源豐富。景泰縣現已探明的礦產有30多種,其中儲量最大的礦產有石膏、石灰石、硅鐵、煤炭等資源。2024年新探明已待開發的郭家臺、白巖子煤炭儲量近6億噸,縣域未開采煤炭儲量高達10億噸左右,煤炭、石膏、硅鐵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已具備一定基礎,推動礦產資源深加工,精深打造全產業鏈條、高附加值產品,發展循環經濟前景巨大。
三是新能源潛力大。景泰縣是國家“隴電入魯、隴電入浙”建設新通道,縣域風光電資源豐富,縣域規劃建設新能源裝機總容量1060.28萬千瓦,現已建成裝機容量430萬千瓦,謀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電力外送通道,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、構建全產業鏈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具備基礎條件。
四是文旅資源富集。縣域有國家4A級景區黃河石林、永泰古城、索橋古渡、明長城、西番窯、北魏石窟、巖畫、國家森林公園、濕地公園、紅西路軍戰斗遺址等旅游打卡地,還有打鐵花、滾燈、樹皮筆畫、刺繡等非遺傳承。深入挖掘黃河文化、紅色文化時代價值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業態較好。
五是交通條件便利。景泰是甘、寧、內蒙古通往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樞紐。包蘭鐵路、G2012定武高速、G1816烏瑪高速、省道S308線、S217線,以及近期規劃建設的景禮高速、S101等交通線南北交匯,形成“十字型”交通樞紐。縣城距離蘭州中川機場、銀川河東機場2-2.5小時車程,距離白銀、中衛、蘭州、銀川、武威2小時圈,具有連接西北與華北的樞紐特征,是“一帶一路”河西走廊經濟帶的重要東北門戶。
從發展短板和不足看:景泰縣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,水資源極度短缺,全域生態比較脆弱;農業產業“小而全”問題突出,主導產業不明顯,單品產業規模小、品牌弱;工業主要以原料輸出和初級加工為主,整體產業鏈條短、附加值不高;路網密度不夠、無高鐵直達;青壯年勞動力不足,文旅產業未能串鏈成線、配套不完善、業態不豐富。
(一)關于農業產業的發展定位
景泰縣農業產業因受區域性小環境(高揚程灌區、干旱半干旱區、沙漠區、草原森林區)和水資源短缺等因素影響,“小而全”的問題比較突出,一定要走“節水、特色、生態”農業路子,重點要解決水資源短缺、土壤鹽堿化、產業規模小、鏈條短、沒有主導產業和優勢品牌的問題。一要立足“農業優先”型定位,聚焦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先行基地,深入實施“擴量、提質、延鏈、增效”四大行動,加快建設“牛羊菜果薯藥糧種”八大產業集群,按照“農頭工尾、糧頭食尾、畜頭肉尾”思路,深入推進“羊薯糧種”四大特色產業集群建設。以現代(循環)農業產業園、農業產業強鎮為引領,持續提升農特產品市場應對能力,大力推動“甘味出隴”“甘味出海”品牌打造,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品牌、質量和效益。二要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。景泰干旱少雨,年水資源缺口近1億立方米,水資源極度匱乏,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(如滴灌、噴灌)是唯一出路,要大力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普及應用,確保“十五五”末縣域高效節水灌溉農業實現全覆蓋。三是持續用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,以打造“規模化、品牌化、市場化”為方向,在縣域南部山區持續實施“和尚頭小麥”擴量提質增效工程,以發展“優質、綠色、環保、養生”農產品為重點,大力支持培育“無抗甘草羊”“翠柳羊”品牌做大做優做強,合理布局中藥材種植和羊產業園區建設;在北部比鄰沙漠邊緣地區,要按照規模化、品牌化、市場化思維大力發展“水肥一體+脫毒種薯繁育和沙漠洋芋”產業;在中部地區要充分利用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有利機遇,不斷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,持續做大做強優勢雜交玉米制種全產業鏈;在沿河及城市周邊鄉鎮要以“西紅柿、紅辣椒”等高原夏菜為主,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品牌林果業建設,并依托現國有農場和牧原、品高等龍頭企業帶動,積極實施種業培育工程和生豬全產業鏈條建設。四要促進產業融合與加工。充分發揮縣域國有農場引領作用,結合主導產業發展定位,積極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,大力支持農特產品深加工企業入園帶動,設立“品牌”扶持專項資金,集中培育“無抗甘草羊”“翠柳山羊”“和尚頭面粉”“條山梨”等名優品牌發展壯大,積極引進鮮玉米冷凍穗真空包裝儲存;西紅柿、紅辣椒、馬鈴薯精深加工;優質肉牛羊冷鏈物流,以及預制菜品牌化銷售等,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和采摘體驗,不斷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,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。
(二)關于工業產業的發展定位
景泰工業產業基礎相對較好,但目前主要以資源開采型為主,工業結構單一,產業鏈條短,附加值低,新興潛力領域嵌入不足,雖然近年來在新能源、煤炭、石英巖等資源開發上打下了一定基礎,但要走好“綠色化、特色化、集群化”的路子。一要合理布局工業產業園建設。園區產業是推動強縣域最重要的引擎,需長期用力、久久為功、持續投入。要搶抓黑山峽移民工程建設和國家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歷史機遇,及早謀劃“南中北”部供水工程建設,對工業布局環水定位,按區位、交通、資源優勢合理布局3個工業區(正路工業集中區、寺灘煤化工產業區、上沙沃現代倉儲物流和東部產業承接區)。正路工業園區緊鄰蘭州新區,地理位置非常優越,但規劃面積小,僅有5平方公里,產業布局一定要與蘭州新區產業高度關聯,重點要圍繞生物醫藥、機械制造、銅箔精深加工、新能源鋰電池、多晶硅研發等高端產業、“專精特新”產業為主,集中力量打造輻射蘭州的高新技術產業園;上沙沃大格大灘是甘、寧、內蒙古三省(區)進入河西走廊、出口歐亞的必經通道,甘塘鐵路站,烏瑪高速、S308省道在附近均有出口,日過境車輛達萬輛之多,區位交通優勢得天獨厚,是打造現代倉儲物流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理想之地,一定要作為拉動縣域快速經濟增長的新高地,長遠規劃、未雨綢繆,提前布局。寺灘鄉郭家臺、白巖子片區已探明正待開發的煤炭資源儲量大、開采年限長,應按照綠色工業建設思路,同步布局煤化工產業園區,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發展。二要引進新能源及配套產業集群。大力發展風光電產業,配套建設集中式光伏、風電基地、儲能電站;科學配置綠電消納產業,引入低碳高載能產業(如數據中心、綠色制氫);加強裝備制造與服務,提供風機葉片維護、光伏支架生產等配套產業,布局區域性運維基地;探索“光伏+治沙+養殖”復合模式,提升單位土地效益。三要抓礦產資源綠色深加工。對傳統的石膏產業要轉型提升,支持鼓勵發展醫用石膏(牙模、骨科固定材料)、防水防火石膏包裝材料;充分利用全縣煤炭資源豐富優勢,聚焦現代煤化工產業(寧夏建成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煤炭間接液化項目,每天可將6萬噸煤炭轉化為航空燃油、高端潤滑油等高附加值產品,將煤炭“吃干榨凈,一噸煤產值翻了7倍”),深入實施煤化工產業鏈、產業基地、產業集群建設;著力破解石英砂提純技術和高效利用,發展光伏玻璃配套原料需求。通過提升現有企業、引入深加工企業(如山東泰山石膏、寧夏煤化工、活性炭企業),設立“礦業轉型專項基金”、補貼企業技改等措施,推進工業產業延鏈補鏈強鏈。四要重視輕型制造與特色手工業。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,加強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,推動文旅衍生品產業,研究黃河石林、永泰古城、索橋古渡等主題文創(巖畫雕刻、沙畫工藝品);利用秸稈、沙生植物纖維生產包裝材料。設立“鄉村振興車間”,培訓本地勞動力參與組裝加工。
(三)關于文旅產業的發展定位
景泰文旅資源富集,核心資源矩陣有地質奇觀黃河石林國家4A級景區,風蝕地形地貌世界罕見;明代永泰古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夯土軍事要塞,龜城形制全國罕見;沙漠綠洲有景電工程展示區人類治沙奇跡;生態休閑有壽鹿山森林公園,祁連山余脈,高原森林氧吧;紅色記憶有一條山戰役遺址,紅軍西路軍重要戰場。文旅產業要立足“邊塞風情+地質奇觀+沙漠綠洲”三大核心布局,密切接聯甘、寧、內蒙古、青四省(區)旅游線路,重點要突出旅游業態建設。著力破解“留客難”(過境游占比超70%,人均停留時間不足4小時)“體驗淺”(觀光為主,缺乏深度文化體驗項目)“配套弱”(食宿以農家樂為主,旺季接待能力不足)“聯動差”(景區間交通不便,未形成線路閉環)問題。要按照“一心兩帶三區”空間布局。一心:景泰縣城旅游集散中心(智慧導覽、租車服務);兩帶:黃河風情帶(石林—五佛沿寺—景電工程)、邊塞文化帶(永泰古城—紅水堡—明長城遺址);三區:地質奇觀體驗區(黃河石林+影視基地)、邊塞生活沉浸區(永泰古城+戍邊實景演出)、沙漠綠洲休閑區(光伏園區+森林莊園)。主打六大核心產品:黃河石林地質研學產品、峽谷徒步+地質觀光;永泰古城“時空穿越”、明代戍邊生活實景還原、古城夜游;“西部影視基地”開發主題民宿;沙漠生態旅游、沙漠運動公園:滑沙、駱駝騎行、星空露營;一條山戰役紀念館+戰場遺址;沙漠羊肉美食節。通過“奇觀引流、文化留魂、產業留人”的發展邏輯,構建“吃住行游購娛”全產業鏈。關鍵要放大“邊塞+地質”唯一性體驗,做深夜經濟,解決“半日游”痛點,綁定大線路,嵌入絲綢之路旅游大環線。
產業發展要用力
抓好產業發展是縣域領導班子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最核心的任務,縣域產業抓得好不好直接關系民生福祉和當地財政收入,一定要有系統思維、精準施策和務實作風。縣域不同于省級層面對產業全面布局,得聚焦優勢主導產業。比如古浪縣近年來主抓“無抗羊”產業,縣上成立羊產業發展服務中心,設立羊產業發展基金,從品牌打造、市場營銷、種羊培育、技術服務、養殖園建設、飼料供應到檢疫、屠宰、加工、販運、線上線下銷售、資金籌措等全程服務,經過幾年時間的持續堅持,2024年古浪全縣羊出欄量達560萬只,位居全省第一,養羊戶均羊產業收入15萬元,成功帶動了多個鄉鎮集體致富。
一要明確產業發展方向。抓產業不能急功近利,得立足實際、久久為功。縣域主要領導對轄區資源稟賦、產業基礎、市場需求、周邊競合要做到了如指掌,只有家底清楚,才能聚焦主攻方向和特色優勢,制定清晰產業規劃,才能集中力量找準1—2個最有基礎、最有潛力、最能形成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,形成“鏈式”或“集群式”發展格局。
二要夯實產業發展根基。發展產業必須要有持續的韌勁和不斷投入,打造園區經濟首先要解決的是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和承載能力,縣財政每年要預列一定比例的產業發展專項資金,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標準化廠房建設。進一步強化軟性支撐,推動現代物流體系建設,發展科技研發、檢驗檢測、工業設計、金融服務、法律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,強化土地資金人才能源要素保障。
三要強化產業發展引擎。縣域主要領導是縣域產業發展的第一責任人,要將重點心思放在謀劃產業上,項目謀劃要緊緊圍繞產業思考,項目實施要緊緊圍繞產業配套。各行政審批部門要將配套產業的項目審批放在第一位,關鍵是要突出項目建設實效,進一步健全項目推進服務機制,要素保障要跟著項目走、項目要跟著產業走,對重點產業招商引資項目,優先要保障土地、能耗等關鍵要素供給,服務企業要做到“有求必應、無事不擾”。
四要強化產業發展保障。縣域主導產業是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,縣域主要領導要牢固樹立系統思維,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大局親自抓(如城市群、都市圈),科學建立健全產業發展評價激勵機制,將產業發展成效(如投資、產值、稅收、就業、創新、招商等)要作為對鄉鎮、部門及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,與干部評優評先、選拔任用掛鉤,樹立鮮明導向,同時要建立容錯糾錯機制,為敢于擔當、銳意改革的干部撐腰鼓勁。
五要一張藍圖繪到底。產業發展有其客觀規律,不能急功近利,要能耐得住寂寞,保持住戰略定力,持續投入、久久為功,堅決杜絕短期行為,尤其是做農業產業,一定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,發展規劃和政策要保持相對穩定和連續,給市場主體基本穩定預期,并根據形勢變化、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,適時對產業規劃和策略進行動態評估和優化調整,但核心方向應保持穩定。
總結而言,縣域領導抓產業發展,核心在于精準定位(做什么)、優化環境(靠什么)、狠抓項目(怎么做)、創新驅動(如何強)、機制保障(如何抓)、久久為功(如何成)。縣域領導要做到身先士卒,以“釘釘子”精神和務實作風,一張藍圖繪到底,持之以恒地推動各項部署落地見效,方能真正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,為縣域經濟注入強大動力。
(作者為景泰縣政協黨組書記、主席)